Home 关于《万历十五年》
Post
Cancel

关于《万历十五年》

明万历十五年是极其平淡的一年,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战争、影响深远的变革,仅仅发生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。从这一年起,万历皇帝正式开始不再上朝;这一年,海瑞去世,戚继光去世;这一年,时年28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悄悄崛起。

《万历十五年》的英文原名也透漏出该年平常:“1587: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”。作者却取此年为标,前后延伸,着手于细枝末节的小事,来讲述明朝历史,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集权体制。黄仁宇在书中讲述他认为明帝国衰落的原因:用道德代替法律。

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,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,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,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,必然受到限制。即便是宗旨善良,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。

——黄仁宇


目录


评价

《万历十五年》这本书一直备受争议。支持者认为,它成功摆脱了学术著作的晦涩难懂,而采用了较为通俗易懂的故事性语言,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对大明帝国的观察与理解;而反对者则认为,作为学术作品,其价值有限,因为书中缺乏完整的逻辑链条,更类似于历史小说而非严肃的学术著作。

然而,不容忽视的是,这本书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,其影响力广泛且深远。《人民的名义》中的“高育良”,也总是提起这本书。多位知名学者和名家也都对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。很多人认为它的价值不在学术性,而在启发性。

黄仁宇写的《万历十五年》这本书,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影响我整个的思想以及能力。…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,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,从他们日常的做法、想法、看法当中,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,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。读透这本书,我用了二十年时间,读了五遍。

——曾文祺(明基电通公司中国营销部总经理)

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书、对历史的看法。……《万历十五年》像一扇窗,打开了我的视野。

——王朔(作家)

《万历十五年》是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们的前辈——古时候的读书人,或者叫作儒生们——是怎样作人做事的。……《万历十五年》是今日之鉴,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,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,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,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,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。

——王小波(作家)

“欣赏”这个词不能形容我对黄仁宇的崇敬。

——易中天(学者)

《万历十五年》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,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《长城》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。

——厄普代克(美国作家)

它是一本深层次探讨明朝灭亡的书

本书或许可以改变读者对古代集权体制的看法。

多数人喜欢把古代的集权体制归咎于皇帝个人,认为集权体制下的皇帝无所不能,只要皇帝愿意,他完全可以改变制度。可事实并非如此。皇帝自然是专制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,但其实制度无法被个人所左右,或者说极难被个人所左右。在中国古代的集权体制下,所有人都在被制度所裹挟,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。专制从来不是个人的独裁,它是一种体制性的选择。

集权体制下的皇帝可能残暴,可能平庸,可能励精图治,但是在制度之下,皇帝也只能像其他人那样,按部就班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就像电影里的演员,可以凭借演技影响电影的质量,却永远无法对电影的结局有所干预。

在本书中,作者以纪传体的形式,铺叙了当时的万历皇帝,以及张居正、申时行、海瑞、戚继光、李贽等人物为了改变明朝社会所作出的努力。他们几乎都是当时万里挑一的佼佼者,也都怀揣着(或者说曾经怀揣着)中兴大明的理想。可纵使他们天赋异禀、手握重权,却无一例外全部失败,要么放弃理想,要么惨淡收场,甚至粉身碎骨。本书中,作者以故事性的口吻,叙述着体制下大明帝国衰败的必然。

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,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。书中所叙,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。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,有万历皇帝朱翊钧,大学士张居正、申时行,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, 蓟州总兵官戚继光,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蛰,他们或身败,或名裂,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。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,如冯保、高拱、张鲸、郑贵妃、福王常洵、俞大猷、卢镗、刘廷,也统统没有好结果。这种情形,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,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,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,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

紫禁城中的囚徒

尝试对制度发起挑战的皇帝,诸如万历,也仅能影响社会一时的兴衰,无法对抗强大的体制惯性。

万历自小开始读书,精通圣贤经传。幼年的他曾用稚嫩的声音说:“我想要当一个有所作为的好皇帝”。他曾经相信励精图治的作用,想要改革弊政。可是等到真正手握权力,他却发现哪怕进行一个小小的改革都困难重重。到最后他终于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,他只能妥协,甚至感受到了一种“精神上的被活埋”,他终于明白,虽然贵为皇帝,风光无限,可他只不过是制度下的一名囚徒。

于是,他选择报复性的“摆烂”。但更为讽刺的是,即使他数十年不上朝,这个缺少了皇帝“核心”的集权体制还在继续不停的运行。

皇帝身边的元辅

张居正,万历的老师,大明的元辅,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之一。纵使他手握重权,与体制的对抗还是让他得罪了太多的利益集团,终究难逃被清算的命运。

在他担任首辅的这十年,虽然私人生活奢靡,但他始终着眼于江山社稷,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和整个体制奋力撕扯,在危局中力挽狂澜。但他死后,一场规模空前的清算张居正运动就此拉开帷幕。仅仅半年之后,各地官员揭露张居正的罪行从最开始的好色无度、结党营私、接受贿赂、任用私人,到后来的凌辱缙绅、结党营私、卖官鬻爵、欺君毒民,在最后甚至增加到了谋权篡位的罪名。

张居正纵然并非完人,但这样的结局确实算是一种悲哀。

无法改写的结局

有人说,万历不上朝,让明朝减寿数十年;也有人说,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,为明朝续命数十年。上述说法可能纵然不假,但万历也好,张居正也好,都无法改写大明的结局。万历选择“躺平”时,他应该清楚,很多事情他根本无能为力。

1587年,是为万历十五年,次岁丁亥,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,无事可记,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。

它更是一本当代青年人生选择指南

但就我而言,上述内容并不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。我更喜欢衣戈猜想对这本书的描述:它即是一本深层次探讨明朝灭亡的书,更是一本当代青年人生选择指南

这本书中一共讲到了万历、张居正、申时行、李贽、海瑞和戚继光,六个核心人物,五种不同的人生选择。 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理想,也无法扭转明朝的命运,但他们给当代青年指明了面对命运时,五种不同的人生选择。

相关摘录

《万历十五年》摘录——万历篇

《万历十五年》摘录——申时行篇

《万历十五年》摘录——海瑞篇

《万历十五年》摘录——戚继光篇

《万历十五年》摘录——李贽篇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How to using effective visual aids in presentations?

《万历十五年》摘录——万历篇

ip